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资讯

【我从脱贫攻坚一线来】从赶集到“赶街” 巴中高质量脱贫没有终点

来源:巴中新闻网 陈连波 2020-07-07 15:01

  巴中新闻网7月7日讯(记者 陈连波)银耳、腊肉、蜂蜜、干香菇……7月1日,走进巴中市通江县电商一条街--壁州创谷,琳琅满目的土特产引人注目。过去,这些优质农特产品大多只能在当地赶集时销售,进城都难。如今,通过“赶街网”等电商平台,各类产品纷纷走上全国各地的餐桌,农户不再愁销售。

  从“赶集”到“赶街”,是巴中高质量脱贫的一个缩影。巴中是秦巴山区连片扶贫核心区,通过几年脱贫攻坚,巴中已实现全域脱贫摘帽,69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49.7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16.3%下降至0.06%,交出一份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的亮丽答卷。然而,巴中市扶贫开发局总工程师杨志强表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高质量脱贫才是总目标!”

  担当作为,承诺没有期限

  7月1日傍晚,细雨朦胧,令巴中市巴州区梁永镇宏福村宛如仙境。村民罗成芬割了一背篓青草投在鱼塘里,这些吃青草长大的鱼很受附近农家乐的欢迎。关于这两亩鱼塘,还得从与帮扶干部的“双向承诺”说起。

  “我一定真帮实扶,为程宗武一家寻找合适的增收项目,积极送政策、送技术,使其脱贫致富。”2014年,罗成芬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6口仅靠丈夫程宗武一人务工维持生计。要让一家人脱贫,对口帮扶的巴州区水利局干部廖天伟郑重承诺。同时,程宗武一家也坚定表态:“一定艰苦奋斗,争取早日脱贫。”

  从签订承包协议、修缮鱼塘、联系鱼苗、请专家指导技术、拓展销路……廖天伟一路给罗成芬帮忙“打下手”,当年便实现5000余元的纯利润,2016年顺利脱贫。几年来,罗成芬的鱼塘累计收入8万余元,成为一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如今,罗成芬一家搬进了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两个儿子也顺利就业,又养了50多只鸡,办起了乡村茶馆,生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廖天伟和罗成芬都说,“那份承诺一直在我们的心间,不会过期!”

  在浙江丽水挂川干部、通江县委常委、副县长张春根的心中,同样装着一份承诺,“把他乡作故乡,为通江农特产品‘代言’到底!”

  两年前,挂职仅3个月,因为在网络平台为通江的农特产品“代言”,创造了100分钟20万的销售额,张春根便有了“网红县长”的外号。从此,他在“网红”路上越走越“远”。

  第一次“电商沙龙”,首届通江县青年电商创业大赛,首家“赶街网”乡镇服务站开业,首个电商一条街,首次“双县长”直播带货……新思维,产生新动力。2019年,通江壁州创谷开园仅3个月,完成发单量186408单。目前,壁州创谷已和200余家企业进行了对接,并与巴山乡味、三哥香水、从味生活、天宝银耳研究所等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其中已入园电商企业20余家、文创企业6家、第三服务5家、农产品6家、创业团队5家,产生税收已超9000万元。

  走红的背后,是沾满泥巴的双脚。当时通江县的14个镇、35个乡他都去过,种空山土豆的田间地头、养青峪猪的猪圈、培养通江银耳的大棚……都留下了张春根的足印。

  记者了解到,巴中市采取帮扶干部与贫困户签订脱贫奔康“双向承诺”,帮扶干部向贫困户承诺“五帮三包”和贫困户向帮扶干部承诺“五自三主动”,有效形成脱贫奔康工作合力,催生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童话小镇”平昌县板庙镇大石村(图片由巴中市委宣传部提供)

  产业兴旺,发展没有尽头

  彩色的欧式建筑外观,充满梦幻色彩的童话小镇,37个游乐项目的儿童游乐场吸引游客络绎不绝,数千亩产旅融合扶贫产业园覆盖全村,产业路、环线路阡陌纵横……从平昌县城驱车16分钟,即可抵达“童话小镇”平昌县板庙镇大石村。

  然而,仅仅五年前,这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因为交通不便,连进趟城都需要4个小时。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人均年收入不到2800元。谈起当年的窘境,大石村驻村“第一书记”孙海东仍记忆犹新,“当地曾流传一首民谣:劝你莫到邱家坡(当地小地名),邱家坡的稀饭多;筷子夹到夹肢窝,鼓起眼睛嗨起喝……”

  产旅融合,让大石村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回乡发展。今年53岁的孙翠玲,2017年回乡创办了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年收入20多万元,“县上每年组织技能培训,学了很多的新菜品,客人也越来越多。”孙翠玲说。

  “原大石村整村发展的李子产业园,合并过来的白石村有1400多亩桃园,今年是供不应求。节假日,村里的十多家农家乐和二十多个外摊,客人也是络绎不绝。”然而,这些没有让大石村止步。大石村党支部书记孙海东告诉记者,童话乐园二期将针对中老年,重点开发休闲、棋牌、度假等项目,“无论男女老少,来了都能吃喝玩乐。”

  不“满足”现状的,不只是平昌的“童话小镇”。在通江县杨柏镇骡子坡村,通江县龙池谷蓝莓产业园负责人看着挂满枝头的蓝莓,思绪却已在“千里之外”。2018年以来,川浙两省供销社围绕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深度合作,联合组建四川蓝之美公司,以蓝莓为扶贫主导产业,在巴中通江等全省40多个市、县规划发展蓝莓产业。

  
通江县蓝莓产业示范园骡子坡基地(图片由巴中市委宣传部提供)

  “目前,我们在通江县已经整村发展蓝莓产业6个村。截至今年五月底,全县已发展5320亩。下一步,我们还将在本地建立加工厂,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据介绍,这里的蓝莓大多被加工成蓝莓饮料、蓝莓果酒、蓝莓果酱、蓝莓干果等产品,远销全国各地。骡子坡基地则是该蓝莓产业示范园的核心区,规划建设2000亩,已建成820亩,带动93户贫困户304人实现人均增收1380元;正式投产后,可实现贫困户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

  
通江县蓝莓产业示范园骡子坡基地迎来采摘季(图片由巴中市委宣传部提供)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脱贫攻坚的基石。脱贫攻坚决战决胜阶段,巴中市秉承稳中求进总基调,突出“能巩固、可持续”发展扶贫产业,抓好核桃、茶叶、道地药材、生态养殖“四大特色农业产业”,规模效益正在加速显现。

  人才引领,永不撤离的扶贫工作队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贫困地区最缺的是人才。近年来,我们向贫困地区选派了大批干部和人才,但从长远看,无论怎么加强外部人才支持,派去的人总是有限的,关键还是要靠本地干部队伍和人才。”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时指出了关键问题。

  巴中市委组织部通过摸排、梳理发现,全市村(居)委会主任中大专以上文化仅占7.5%,村级后备干部中大专以上文化占35.5%。知识储备不足、受教育程度不高、面临着新的复杂局面缺乏办法……是村干部面临的普遍现象。如何让他们蜕变为一直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队伍?巴中村政学院给出了巴中答案。“我们主要围绕脱贫攻坚、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着力培养来源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助力脱贫攻坚的带头人。”巴中村政学院校务委员、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校长李勇介绍说,培训对象重点从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干部、回乡创业能人等10类人员中遴选,按照村推荐、乡遴选、组织部审核程序筛选学员。

  “村政学院是个练兵场,脱贫攻坚是个教练场,乡村振兴是个比武场。培训过程中,教给我们的知识只是一个套路,不能生搬硬抄,具体操作还是要靠自己灵活变通。”巴中村政学院首期学员郑永飞当过兵、开过餐馆、跑过出租车,参加培训后,他回到家乡南江县黑潭乡白虎村,将在村政学院学到的“专合社+农户”模式活学活用,大力发展南江黄羊。在郑永飞的带领下,白虎村从远近闻名的信访村变成了如今的产业新村,央视《乡村振兴中国行》栏目还对他进行了专题报道。

  返乡农民工党员马伟才培训结束后,回乡办起了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担任南江县红光镇柏山村支部副书记一职,目前养殖场年出栏生猪300余头。“搞农业必须要懂技术才行,上了规模尤其重要,在村政学院培训让我少走了不少弯路。”

  李勇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学院已先后举办村级后备干部、返乡农民工等中长期培训8期,培养村级后备力量600余名,482名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5人考入乡镇事业单位,累计兴办产业项目283个,涌现出市县创业典范50人。

  “我们将把脱贫干部人才培养与战略储备相结合,让最前沿的干部人才培养实体化、系统化、专业化、常态化,造就村村‘永不撤离的扶贫工作队’!”巴中市委组织部两新组织党工委副书记殷处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