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要闻

巴中骄傲!巴中2位乡友1个集体受国家表彰

来源:巴中日报 李建军 李云良 2020-09-10 11:13

  编前语

  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对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表彰。其中,巴中2位乡友1个集体受国家表彰。他们分别是南江籍乡友,原四川大学副校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肿瘤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魏于全;恩阳籍乡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梁宗安;巴中市巴州区西城街道后坝社区党委。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争中,是他们第一时间逆行出征,付出巨大努力,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聆听英雄的故事。

  巴中骄傲

  2位乡友1个集体受国家表彰

  魏于全

  (南江籍,原四川大学副校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肿瘤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

  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梁宗安

  (恩阳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

  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巴中市巴州区西城街道后坝社区党委

  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出身巴山 白衣为甲 护佑生命

  为人类研发战疫“武器”

  魏于全

  他把毕业精力都放在了破译癌症“死亡密码”的事业中。新冠疫情爆发后,他又在很短时间内,搭建了一支近100人的新冠疫苗攻坚的多学科队伍。他就是从大巴山走出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魏于全。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魏于全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从大山走出国门的医者

  魏于全,1959年出生于南江县城的一个普通人家,从小成绩优异。家乡环境的恶劣和缺医少药的现实,使魏于全高中毕业时报考了华西医科大学。1983年,他又考上了本校病理学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病理学家杭振镳教授。从此,魏于全潜心研究人体肿瘤病理学,探寻癌症机理,解读癌症“死亡密码”。

  1987年和1988年,魏于全得出了“小脑髓母细胞瘤的细胞由胚儿细胞衍变而来”的结论,这一结论比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者要早3年。

  1988年秋,魏于全证实了癌组织里面的淋巴细胞可以杀伤癌细胞。从1983年至1991年,他在肿瘤的病理学及免疫学研究方面完成研究论文27篇,成果多次被各国学者、研究者引用,得到了国际医学界公认。

  1991年4月,魏于全幸运地被原卫生部遴选为日本世(加竹头)川奖学金留学生,至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放射线生物研究中心”继续“癌症免疫治疗及基因治疗”研究。他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在日本的大学医院应用于临床癌症治疗,经他治疗的日本病人达300多人,排队求诊的患者上万人。当魏于全于1996年学成回国时,在日本医学界和许多癌症病人中掀起一阵挽留“中国魏”不能走的呼声。日本吉田公司为挽留他,欲为他买下一千万元的设备,并以拥有“肿瘤免疫诊疗”的股份为条件,但都被魏于全婉拒。

  1996年,回到母校后的魏于全主要从事肿瘤生物治疗的基础研究,以及应用开发与临床治疗研究,尤其是致力于探索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新途径。

  “迟来”的中科院院士

  2003年11月24日,年仅44岁的魏于全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当这个消息传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时,全院一片欢腾。时任院长石应康激动地说:“50年了,我们终于培养了一位院士。”

  杭振镳教授激动地说:“他的成功,取决于敢于攀登、敢于创新、敢于拼搏、敢于坚持。做实验是一件苦差事,不管过程多么麻烦,结果多么令人沮丧,他都从未放弃,总是信心十足地坚持到最后。”

  作为博士生导师,魏于全自编教材,在全国率先开设《基因治疗的基础及临床》《流式细胞术在基础及临床医学上的应用》两门课程,使研究生能了解和掌握肿瘤基因诊疗的基本技术、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作为实验室团队负责人,魏于全团队研发的生物药以及小分子靶向药物等多个国家一类候选新药,已转让给国内药业大企业生产并投入使用。申请专利76项(已授权40余项)专利,申请国际PCT专利8项。

  研发新冠疫苗的战士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在很短时间内,魏于全便搭建起了一支近100人的新冠疫苗攻坚的多学科队伍,全力投入重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研发工作,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

  该疫苗基于结构生物学的精准设计,靶向新型冠状病毒与人体细胞的结合部位,并利用昆虫表达体系进行生产,利用了昆虫系统生产的流感疫苗与宫颈癌疫苗等在国外已上市;该疫苗目前已完成了猴子等临床前的研究,证明安全有效,在猴的攻毒实验有好的预防新冠病毒感染作用。产品已获得中检所的质控鉴定合格报告,已于4月底将申报资料上报给国家药监局。

  8月21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获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文。该疫苗利用昆虫细胞在培养液中大量繁殖,将新冠病毒的基因引入昆虫细胞,该细胞作为工厂生产出高质量的重组疫苗蛋白,并进行精致纯化,该技术易于大规模生产投入市场。利用昆虫生产重组蛋白疫苗,在欧美等国家已有宫颈癌疫苗与流感疫苗上市,其在人体的安全性得到了验证。

  目前,魏于全团队正在积极推进该疫苗的临床试验与落户成都高新区实现产业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市高新区生物城与研究团队成立了成都威斯克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正在规划与设计年产上亿针的生产线,全套设备实现国产自主研发。

  敢打硬仗的“疫线”老将

  梁宗安

  9月8日,当梁宗安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消息传来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恩阳区渔溪镇升旗社区居民早已按捺不住欣喜:“梁教授实至名归。”

  “梁宗安是我们巴中人,也是我们渔溪人,我们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恩阳区渔溪镇升旗社区支部书记龚正东说。

  战疫逆行无悔

  1962年,梁宗安出生在恩阳区渔溪镇升旗社区,父亲梁继伦是村小教师,母亲郑元芳是村妇女主任,家中共有4个孩子。作为长子,父母对梁宗安的要求极其严格。在渔溪就读小学、初中和高中时,梁宗安一直是班级中最优秀的学生。197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四川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实现自己学医的梦想。勤奋好学的他于1994年如愿获得医学硕士学位。

  作为“非典”战场的老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梁宗安先后三次挂帅出征、奔赴“疫”线,和17年前奋勇迎战SARS一样,再次勇挑重担,冲在战“疫”最前线。

  1月29日,梁宗安作为专家组组长率华西医院专家组进驻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积极指导该院确诊病人的救治工作。与此同时,他把征战非典、甲流感、新冠肺炎等积累的实战经验成功引入抗疫中心,推行“四早”“四集中”和精准筛查、分类诊疗,有效切断了传染源头,严格把控了病人的隔离工作,扎实做好了早期防疫工作。

  2月16日,为响应四川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号召,梁宗安不畏艰难,主动任援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医疗队领队兼临时党支部书记,率华西医院69名医务人员全面接管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成都公卫中心重症病房,直接指导救治成都市危重患者。

  在该中心,他坚持亲自对所有重症、危重症病人进行逐一细致查房、高效展开床旁监测与治疗、从疫情现实出发构建多学科讨论,在不断实践中对病人实施精准治疗。在此期间,他率领的医疗队伍在重压、危机中埋头奋勇前进,成功救治危重症病例23名,不仅强有力地保证了医务人员零感染的优良成绩,还以“硬实力”交出了危重症病例零死亡的优秀答卷。

  作为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专家组常务副组长,梁宗安还参与构建了全省医疗救治模式,多措并举强化医疗救治能力,并利用5G技术提升了四川省危重症患者救治水平,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巨大贡献。

  援意大爱无疆

  国内“疫”线有他,国外“战场”也有他的身影。3月11日,在疫情爆发的三个月后,梁宗安没有丝毫犹豫地承担了支援意大利的紧急任务。“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受中国政府委派,他担任援意抗疫医疗专家组组长,再次出征。

  “我哥是在完成了华西医院派驻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对口支援任务仅一天后,就接到了支援意大利的通知。”弟弟梁宗国说,在疫情期间,最忙的时候,哥哥在医院一待就是三周。

  3月12日,中国政府派遣的首批中国驰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一行9人,从上海飞赴罗马,支援意大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为意大利送去“中国经验”。

  在约两周密集行程中,梁宗安等专家先后前往罗马、米兰等地与意方分享防控及诊疗经验。他不仅在意大利介绍我国防疫实战经验,亲自讲解《第七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而且北上米兰、帕多瓦等疫情严重地区,以高度参与、积极合作的专业态度对当地一线医院进行系统性实地考察。同时,他还与在意侨民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向数以万计的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的华侨同胞、留学生开展了新冠肺炎防控视频讲座,传授防护实战经验,让大洋彼岸的同胞们感受到了“与家共情、与国共力”的纽带情谊,也用行动实践了“全球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中国经验带向世界,推进全球阻击新冠疫情。(记者 李建军)

  守卫巴山勇于担当冲锋在前

  后坝社区筑牢疫情防控战斗堡垒:将病毒挡在身前 把百姓护在身后

  在9月8日召开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巴州区西城街道后坝社区党委作为我市唯一获奖单位,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2项集体荣誉。

  “表彰大会召开当天的凌晨3点,醒来的我就再也睡不着了……”9月9日,赴京领奖返回巴中的后坝社区党委书记陈东依然难掩激动之情,他说,“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疫中,后坝社区党委一班人,团结一心抗击疫情,表彰是对大家工作的最高认可。”疫情期间,后坝社区实施严格的封闭式管理。

  党员示范挺在前 将党旗插在战疫最前沿

  后坝社区有9000余户、3万余人,属城郊结合部,老旧小区居多,流动人口较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后坝社区党员干部发挥冲锋在前的优良传统,“5+2”“白+黑”几乎成为大家的工作常态。

  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后坝社区党委在辖区组建了一支24小时值守队伍,分3班对辖区49个防疫卡点进行全天候值守。“那时春节刚过,天气还有些冷,气温最低时只有2-3℃。”陈东说,“到了晚上天气寒冷,我们就生起炭火取暖,困了累了就站起来转转。”

  夜晚难熬,白天的工作也不好干。后坝社区网格员吴斌不仅要值守,还要挨家挨户宣传防疫知识。“我负责的小区,大多是老旧小区,每天靠爬楼梯入户开展疏导解压、疫情防护知识宣传等。上下居民楼栋,我不知走了多少个来回。”吴斌笑谈,年前吃胖的身体,一下子就减下去了。

  在后坝社区抗击疫情过程中,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不计个人安危护送重点疫区返巴人员隔离的王强、受伤坚持为特困群众代购生活物资的宋正远、捐献全年退休金助力疫情防控的退休党员马正方……

  在抗击疫情战斗中,后坝社区在战疫一线发展入党积极分子24名,吸收预备党员5名,预备党员转正3名,用实际行动让党旗高高飘扬在“疫”线。

  疫情防范有高招 在严防死守中彰显温情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后坝社区和全市一同实施小区封闭,由后坝社区党委统筹,让实现零病例成为目标。

  在小区封闭管理期间,后坝社区实行“订单式”服务,由社区干部带头,组织超市、物流企业为辖区居民配送蔬菜、米面等生活物资,确保居家自我隔离留得住、管得好、服务优;积极推行扫码代购免费配送服务,破解辖区居民“一罩难求”的困境。

  同时,后坝社区还依托“党建引领+”,探索“社区+企业+N”的联合党建模式。在后坝社区党委的统领下,成立物业服务管理功能党支部3个,组建党员突击队1支,设立党员志愿服务岗28个。

  合达联行巴中分公司党支部就是其中之一。“在疫情期间,我们在置信·逸都小区设置了‘双门岗’,进行封闭式管理。”该党支部总书记刘淑华说,当时所有党员同志及拟发展对象,纷纷请战,要求停止休假,全员返岗奔赴防疫一线,公司所有管理人员于1月26日全部参与到防疫工作中。

  在后坝社区党委的示范引领下,后坝干群多元化立体宣传,多渠道筹措应急物资,全方位消毒灭菌,全天候封闭管护,全覆盖筛查监测……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抗疫防护网。

  复工复产不懈怠 全力护航居民生产生活

  “我们是最早恢复营业的一批门市。”后坝社区某理发店老板张青兰说,接到社区通知可以恢复营业时,我就立即着手防疫准备工作,并在社区党委的帮助、指导下,严格实施防疫措施。“当时按照社区要求,我们理发店只剪、不洗。必须由社区签字盖章,疾控中心验收同意,才能开始营业。”

  后坝社区不仅对企业复工要求严格,也对务工返岗的个人进行了严格的健康筛查。在江苏常州某电子厂务工的杜明勇,3月9日向社区提交了返岗申请表。当天,在核实了住所、行程、体温等信息后,社区为他出具了健康证明。“有了健康证明,才能出门务工,为社区干部的高效率点赞。”

  为返岗人员出具健康证明,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后坝社区居委会主任宋维斌说,从2月17日至3月底,前后为居民办理健康证明3400人次。

  有人说,后坝社区党委一班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具有驾驭复杂局面的良好指挥力、统筹力、凝聚力、战斗力。对于陈东来说,此次赴京领奖,更是受益匪浅。“与武汉基层社区相比,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他们基层治理对标对人,更加精细化,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陈东表示,将与社区党委一班人更加努力工作,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原标题:英雄战疫 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