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要闻

巴中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1元增长到去年底的12002元

来源:巴中日报 何欢 2019-08-06 09:29

​  图:在巴州区梁永镇宏福村新居,村民走在宽敞的村道上。记者张敬伟摄

  8月4日,在南江县高桥乡五山庙村里,一条整洁宽阔的水泥路蜿蜒盘旋,道路两边,黑瓦白墙的新居依次而建,花椒产业园、养兔场掩映其中。贫困户赵以太刚从合作社领到本月工资3000元,因为高兴,声音也洪亮:“在村里务工,既照顾家里又能挣钱,生活有奔头!”

  老百姓的钱包一天天鼓起来。市统计局数据显示,自1949年有记录以来,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1元增长到去年底的12002元,抛开物价上涨等因素,这个增速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从新中国成立到巴中成立地级市,从饿肚子啃树皮到粮食吃不完、兜里有存款,作为贫困地区的巴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年比一年多,幸福生活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多渠道 增收村民钱包鼓起来

  “小时候的愿望是吃上一顿饱饭、尝到肉味。现在的愿望是多活几年,好好享受这幸福生活。”在南江县高桥乡五山庙村聚居点里,85岁的贫困户赵德连在新房前打扫卫生,“这些年,我和老伴每个月有90多元的高龄补贴,平时在房前屋后种点蔬菜,喂几只鸡鸭,不仅能解决自己生活问题,还能换点零用钱,我们家早就脱了贫,现在的生活就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芝麻开花节节高’呢。”

  “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渠道多多,一部分是土地流转金,外加平时在花椒园和养兔场务工,还有一部分是自主发展种植养殖业的收入。对没有劳动力或是年龄偏大的特困户,除了政策兜底,还设立了公益岗位。”村支书何元江介绍。

  近年来,在全市像五山庙这样的贫困村,借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政策,农民经营性收入不断增加。除此之外,我市还探索通过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多方式 就业美丽乡村人气旺

  走进巴州区梁永镇福鑫电子厂,工人们在工作台上忙碌着制作零配件。这些零配件包括电脑、音响、耳机、插座等内部配件,主要销往深圳沿海等地。

  “为了方便老弱病残村民就业,我们采取计件的方式,不限工作时间、地点、人数,村民可以随时到厂里领取配件,在家就能挣钱。”福鑫电子厂主管何建军介绍,“工厂自2010年成立以来,吸纳厂内劳动力40余人、厂外70余人。去年,我们厂设立了‘扶贫车间’,在用工对象选择上,更多倾向于贫困户。”

  贫困户杨城华就是受益者之一。“我在镇上开理发店,不忙的时候就把福鑫电子厂的产品配件领回来,抽空闲时间做,一个月能多挣六七百元。”杨城华说,作为贫困户,多个渠道挣钱,就多一份脱贫致富的希望。

  “过去,巴中每年外出务工农民工超过一百万。这些年,在回引创业等政策引导下,不少农民工返乡。为了留住劳动力,我们着力在就业方面下功夫。”市就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扶贫车间”就是重要探索之一,为促进更多贫困人口就业,我市在建设“扶贫车间”过程中,还按照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原则,鼓励贫困劳动力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庭院经济、手工技艺等资源要素,打造小型“扶贫车间”。截至目前,全市已打造家庭工坊153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居家灵活就业519人。(记者 何欢)

  原标题:“我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