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县区 >> 恩阳区

民生雨露润心田——恩阳区七年民生事业发展纪实

来源:巴中日报 杨长春 刘旭 2020-07-22 08:55

  改善民生一直是恩阳区委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3年,恩阳建区伊始,民生事业存在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欠账大等现实困难。

  攻坚克难,奋力前行。七年来,恩阳区切实履行“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核心职责,加压奋进、苦干实干,全面推进民生事业快速、稳步、健康发展,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A 基础设施加快推进

  群众利益无小事,百姓福祉大于天。恩阳区始终把改善民生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城乡低保、教育事业、养老等中心工作,让一件件民生实事实实在在落地。

  “医院修好了,家门口就有华西医院医生坐诊看病,再不用提前预约挂号,赶往成都华西医院了。”在恩阳区人民医院,患者胡桂莲高兴地说。恩阳区人民医院是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区域联盟医院,目前已经投入使用。

  七年来,恩阳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修医院、强交通、建学校……事关民生的项目在恩阳大地如火如荼加快推进,进一步夯实了民生之基,极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建区以来,恩阳区坚持“补欠账、强弱项、打基础”的工作思路,精心编制民生项目17个,落实落地3个,共争取到位各级各类民政民生资金11.5亿元,民生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新建和改扩建敬老院17所,建成城市社区、农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2个,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个;到位棚改专项补助资金10.61亿元,完成城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24426户;建成全区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在线监控平台,对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实施24小时在线监控;新建、改扩建校舍3万平方米、运动场14万平方米,城乡教育环境、办学条件升级改善。

  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群众不再看病难看病贵;办学条件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孩子受益;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网全面铺开,全区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一份份“民生大礼包”,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B 城乡环境持续改善

  “今年打工回到柳林镇,看到老家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十分人性化,比如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建设了停车场、广场、公共厕所,足见党委政府特别用心。”柳林镇居民李国梁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老百姓生活的幸福感就提升上去了。”

  柳林的嬗变,是恩阳区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一个缩影。七年来,恩阳区按照“规划引领,镇村一体;产镇相融,统筹发展”的思路,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目前,建立了联合执法机制,重点对城市扬尘、餐饮油烟、“散乱污”企业等领域不定期开展集中联合整治;深入推进河(湖)长制,紧扣河长制“六大任务”,做实“五大行动”,围绕“四张清单”、河库“清四乱”,明确各级河段长和河段警长598名,留住一方清水;全面落实农村保洁员制度,配备农村保洁员733名;建户厕1.4万户、公共厕所57座,积极争创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

  一项项举措,一条条措施,着实让百姓的生活逐渐变得美好幸福。

  C 政策兜底保障民生

  上八庙镇来凤村村民佘东涛早期离异,由于肢体二级残疾,只能从事简单的劳动,还要供儿子上学,生活困难,是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无法通过产业发展和就业帮扶脱贫。

  “通过政策兜底,每人每月275元,加上每月110元的残疾护理补助和养的鸡、猪,2018年,我家顺利脱贫。”佘东涛说。

  事关民生,事无巨细。低保兜底只是恩阳区让全区百姓享有基本保障、共享发展成果的一个缩影。七年来,恩阳区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积极发挥补短板、兜底线的作用,铺开了一张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网。

  七年来,恩阳区以“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坚持扩面、提标双着力,将全区所有大病患者、精神病患者、重度残疾人等“难脱贫、易返贫”的特殊群体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切实抓好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全面落实“两线合一”政策,实现精准扶贫低保兜底19172户43769人。

  抓实低保专项整治。出台《恩阳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先后10次开展低保专项清理整治规范工作,全面实现“五个一”和“五化”,对全区6000余名干部职工家庭享受低保的情况实行了零报告制度,共清退城乡低保对象8875户18570人。

  强化阳光救助服务。在所有镇(街道)建立了扶贫救助中心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窗口,农村医疗救助累计年人均救助水平从建区前的800元提高到1500元,增长87.5%;城市医疗人均救助水平从1000元提高到2000元,增长100%;共对50907人次进行城乡医疗救助,救助资金7234万元;实施临时救助42566人次,救助资金3566.22万元;资助参保29993人,资助金额420.9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