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县区 >> 巴州区

巴州区清泉村:从“荒凉滩河”到“水产大村”的蝶变

来源:巴中日报 记者 何欢 2019-08-20 10:08

  条件好了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村里的土坯路硬化了,各项基础设施也改善了

  产业有了

  清泉村村如其名,水资源丰富,村“两委”决定发展水产养殖

  钱包鼓了

  根据贫困户享受优先股、非贫困户一般股的方式对村集体经济收益进行分红

  每天天刚蒙蒙亮,钟玉安便背着背篓,到山坡上割回青草,撒在鱼塘里。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青草一点点被吃完,笑容又浮现在他的脸上。

  “要不是党的好政策,要不是这片鱼塘,我哪能脱贫,哪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钟玉安是巴州区龙背乡清泉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80多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清泉村把原来的“荒滩河”变成水产养殖地,钟玉安成了饲养员和管理员,除了每个月1000多元的工资,每年还有村集体收入分红,很快顺利脱了贫。

  钟玉安是清泉村脱贫攻坚战受益者之一。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清泉村的脱贫路虽然走得有些漫长,但越走越宽,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好了”

  龙背乡是巴州区最偏远的乡之一,处在巴(州)、仪(陇)、恩(阳)三县(区)交界处。清泉村老支书魏益高介绍,村里278户1216人中贫困户56户220人,即使是非贫困户,无非日子稍微好过了点,大家都想富,但一直找不到出路。

  “村民赶集要走一个多小时,到舞凤场镇上去。”魏益高说,村民们靠天吃饭,养得最多的就是鸡鸭,因为猪养肥了不好卖,运不到集市上去。

  2000年左右,村“两委”动员村民投工投劳修路,大家积极响应。全村人用大锤凿开石头,用撮箕运送废土,用汗水铺出了一条1.6公里的土坯路。

  “那时,全村人除了小孩,都在修路,平均一个人一个月要上20多个工。”魏益高说,短短1.6公里的路,修了一年多。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清泉村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土坯路硬化了,村里的其它各项基础设施也改善了。“这几年村里最大的变化,就是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一天天好起来。”村支书陈仕勇说。

  “原来要挑水吃,现在自来水通到家门口。”贫困户陈良直的家也从山下的地质灾害点搬到了聚居点,住上了新房。

  陈仕勇介绍,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村里解决了97户396人的住房安全问题,通过危旧房改造,20多户村民住居条件得到改善。不仅如此,村里还建起标准化村卫生室、文化广场、图书室等,解决了老百姓就医、精神文化需求。

  “我们挣钱的路子越来越宽了”

  清泉村村如其名,清泉一直是村里最大的优势,但优势没用起来,就成了荒滩河。

  陈仕勇介绍,2017年,他和村“两委”班子考察发现,隔壁檬子村鱼笋沟水库养殖效益不错,而且发展水产养殖劳动力投入少,市场行情好,加上村里有丰富的水资源,决定在清泉村发展水产养殖。

  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村里“两条腿”走路,先由村“两委”牵头成立村集体经济公司,建起两库一堰,养殖四大家鱼,兼顾发展青鱼、中华鳖等鱼类。当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12万元,这给了大家极大的信心。

  之后,村里开始思考如何把闲置河道利用起来。一番商议后,村里决心大力实施“人才回引”工程,吸引在外发展农民工回乡创业,村“两委”负责协调河道两岸土地流转。

  “我们先后回引8名业主到村里投资兴业。”陈仕勇说,村民实现年土地流转收入30余万元,平时到产业园务工,年底还有分红,真正实现稳定增收。

  “分红主要是村集体经济收益,根据贫困户享受优先股、非贫困户一般股的方式进行,激发了群众参与集体经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陈世勇说。

  贫困户陈太和虽然已经80岁,但身体好,闲不住,有时给村里的鱼塘割草,每个月也有几百元收入。“儿子一个人在外务工不容易,两个孙子读书开销大,我能自给自足,也给他们减轻负担。”陈太和说,有了挣钱的路子,生活就有希望。

  “目前,清泉村库存成鱼2万斤,价值20万元左右,今年可望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陈仕勇说。(记者 何欢)

  原标题:从“荒凉滩河”到“水产大村”的蝶变